学术科研

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

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

  

2021年12月28日,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工研院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张立华牵头,复旦大学等10家机构共同申报的2021年度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获批立项,项目执行期为3年。

项目将在重点攻关如何提高模拟诊疗系统所能模拟的儿科疾病病种数量与临床知识覆盖率、如何针对多种不同复杂程度的儿科疾病病情进行高保真模拟、如何实现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的高效客观评估三个科学问题的基础上,以基层医生儿科临床能力的高效培养为出发点,基于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搭建高保真模拟诊疗系统,实现基层儿科医生的规范化、规模化培训以及诊疗能力的客观评估,并将在多省不少于200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试验并实现推广应用。项目完成后,相关成果将作为基层儿科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快速评估和改善的工具,提升儿科临床医生培训的规范化、规模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实现提高临床诊疗能力、改善医疗服务品质的目标。

项目的十家参与单位基础雄厚,包括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三所“双一流”高校,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三家国内顶尖的儿科专科三甲医院,广东省季华实验室、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上海国际表型组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以及博立科技、杏脉科技等多家科研单位、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医架构合理,并建有6个国家级儿童医学中心与基地,6个相关领域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为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上海市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上海市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六-“人机物三元协同行为与群智涌现”

  

2021年3月25日,由同济大学牵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参与承担,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启动会在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举行。人工智能是推动信息技术革命的新动力,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为推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科创中心,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启动“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自主智能无人系统”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中,重大专项的任务三中的课题六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工研院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张立华负责。

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是研究人工智能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最佳切入点与重要抓手,已成为人工智能的核心科技和各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其前沿突破将带来各个领域的颠覆性应用,催生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大力推进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示范,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和迫切需求。重大专项由同济大学牵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参与,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单位共同协作承担,紧紧围绕自主智能无人系统这一重大需求,聚焦自主智能无人系统、跨媒体机器智能、人机物融合智能与群体智能等研究,建设人工智能研究开源开放与共享生态研究平台,开发人工智能研究支撑工具与系统,建设面向无人机、智能制造、智能医院等场景的应用示范。

  

三、三元空间群智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前瞻性研究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人工智能科技支撑专项项目,三元空间群智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前瞻性研究

  

复旦大学专家团队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前沿理论研究,通过群智智能理论与涌现机制的前瞻性基础研究,逐步揭示正负反馈耦合形成群体进化和涌现的科学机理,探索三元智能的正向激励机制,开发基于群智智能的进化涌现算法,最终构建群智开源自动编程软件开发平台。此外,复旦大学还将与上市企业上海流利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手,通过运用群智智能理论与涌现机制,对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进行智能感知和全生命周期跟踪,精准推送个性化课程和自我进化学习方案,打造基于群智进化的英语智慧教育示范应用,促进传统教育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上海新兴教育产业发展。

  

四、肝癌智能化精准外科的共性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肝癌智能化精准外科的共性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

由清华大学董家鸿院士牵头,复旦大学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同申报的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全维度数据的智能诊疗研究”于2021年1月正式获批立项。其中,工研院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张立华教授牵头负责的“肝癌智能化精准外科的共性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子课题获批直接费用388万元,项目执行期为5年。

肝癌即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的上皮或间叶组织,是我国最常见的、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大危害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总体 5 年生存率<15%,即便有机会获得手术切除的病人,术后复发率仍然高达 70%,其主要原因包括传统影像学检查聚焦于解剖形态学诊断,不能从分子细胞层面界定肿瘤边界;而手术中缺乏能够确定肿瘤边界的设备等。

面向肝癌智能化精准外科中的重大临床需求,张立华教授牵头的联合课题组将从肝癌精准分期的智能分类方法、残肝功能的精准定量评估方法、肝癌立体分布与侵袭前沿的可视化技术以及肝脏区域化实时智能监测技术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通过构建外科诊疗可视化、可量化、可控化技术体系,结合肝癌表征的多组学数据,提高临床病理分期精度,改善残肝功能的评估难的现状;同时结合多组学数据完成肝癌的三维定量可视化,降低侵袭边界判定误差,实现术中的实时监测,服务于肝癌精准外科智能化决策与手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