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工研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交流座谈

发布者:sudytech发布时间:2022-08-12浏览次数:14

2021年11月16日,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教工党支部在新金博大厦207开展了一次内容丰富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交流座谈会。工研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张荣君主持了本次活动。

张荣君老师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情况,2016年开始,教育部召开了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开展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根据教育部的指引,复旦大学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徐雷副校长在2020年的谈话中也指出,学校坚持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张老师强调,工研院承载着学校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更要努力建设具有新工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最后,张荣君老师回顾了工研院近几年的课程建设,分享了自己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和见解,鼓励在座的老师们重视课程和教材建设。

接着,工研院教务员石丽君对工研院成立以来的课程及教材建设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从2018年开始,在全院的共同努力下,工研院的课程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日益丰富。截止目前,工研院共开设74门课程,其中研究生常规课程62门,FIST课程3门,本科生课程(依托信息学院)7门,港澳台本科生全英文授课项目课程2门,逐步完善课程体系,不断丰富课程类型,从课程建设上积极推动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本的“三全育人”体系。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极大地满足了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反响热烈,学习劲头足,科研创新氛围浓厚。最后,石老师带领大家梳理了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精神以及申报程序,鼓励专业老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工程伦理》课程负责人、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张文强,《微电子制造及可靠性》课程负责人、超越照明研究所青年研究员樊嘉杰分别基于自己的专业课程,分享了他们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和感悟,以及日常开展研究生课程授课工作经验。

张文强教授首先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阐释复旦大学的综合性优势,进一步指明复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强调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素养以应对各项研究挑战,更需要有浓厚的国家意识、钻研的科学精神、丰沛的人文情怀和开阔的全球视野。通过将课程与思政有机结合,复旦大学将培养出更多的领袖人才、行业栋梁和社会精英。每一位毕业的学子,也都将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掌握未来的复旦人。张教授又进一步介绍了工研院为落实这一重要任务所新开设的各项课程,课程涉及生物医学、芯片、微电子、半导体方向、机械、力学等领域,体现了跨学科、跨专业授课、多维度思考工程伦理问题的特点。这些课程通过多专业方向融合,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拓展视野,对选择科研的具体应用场景将起到很大帮助。

为更好落实工研院《工程伦理》思政建设,张文强教授提出,课程授课应当显隐结合,灵活多样。首先,要旗帜鲜明宣传与工程伦理相关的党的方针政策;其次,要结合不同知识点选择不同授课方式;最后,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线上线下课程思政。

在谈到如何保障课程思政的实施上,张教授提出以下三点有用建议:第一,教师自身要具备相应政治觉悟、人文情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第二,要凝练出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思政元素;第三,要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实践,通过学生的反应检验思政效果。最后,张文强教授在教材建设、教师培训、案例库建设几个方面也给出了几点建议。

樊嘉杰老师首先以自己的课程《微电子制造及可靠性》为切入点,介绍了自己的课程设置,分析了选课学生的组成。在教材选用上,樊老师也有自己的理解:要丰富教材选用类别,不能集中于某一本教材,而是要结合多本优秀教材进行授课。樊老师强调,新工科必须要有专业实践,课程安排中也会设置实践环节,带学生去一线工厂进行现场学习。在实际的授课当中,樊老师也有“绝招”: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先介绍材料、工艺、装备、测试等技术,再讲授复杂的模型和计算,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知识,最后通过实践环节来巩固所学;上课期间会带很多的样品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谈到课程思政,樊老师结合我国微电子制造等技术的发展,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理解的思政内涵。微电子制造技术是“中国制造2025”和美国“US National Key Technologies”中均提出的一项重要先进制造技术,是指设计制造和使用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新型技术,是现代信息科技的基础,主要包括半导体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微电子技术及其相关领域对我国始终进行着全方位的封锁。复旦大学是国内最早从事研究和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单位之一。“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及“电子科学与技术”是国家重点学科,2019年复旦大学率先试点增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专业不减量”——在课程中以我国当前半导体芯片、集成电路“卡脖子”现状为授课背景,以培养微电子领域的“新工科”专业人才为目的,首次涵盖微电子和光电子两种器件,将“材料-工艺-装备-测试-可靠性分析”形成闭环开展授课。

“育人提质量”——通过多个案例自然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前沿技术、“卡脖子”现状、国家/民生需求、我国微电子等技术的战略布局以及老一辈科学家们“为民精神”及“十九年磨一剑”等宝贵精神。

两位老师的分享内容丰富精彩,干货满满,与会的各位老师们聚精会神聆听,纷纷认真做起了笔记。会后青年老师们表示启发很大,通过这次座谈,更好地理解了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中去,对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充满信心。

最后张荣君老师对此次课程思政交流作了简要总结,表示今天这次交流极具意义,通过两位专业老师的分享,在座的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们都清晰地了解了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下一步,我们要抓好课程质量关,加强规范管理,鼓励特色发展,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转载自复旦工研院)